近日配资股票配资按月配资,美国总统再度公开批评现任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糟糕透顶”,并透露其已物色好三到四位可能接替鲍威尔担任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
华尔街日报称,特朗普正考虑最早于2025年9月宣布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这一时间点将比现任主席2026年5月任期届满提前约8个月,打破历史交接惯例。
此举,公然挑战美联储近百年形成的权力交接惯例。
美联储创立于1913年,初衷是要隔离政治对货币的干扰,将货币政策置于技术专家之手。
其独立性的法律保障虽非绝对,但制度设计上尽力为决策者保留远离短期政治压力的空间。
这种制度安排,如同为维持经济长期健康而设下的精密笼子,意欲限制政客们短视的冲动。
而特朗普此番操作,如同将笼子强行撬开了一条缝隙。
首先,提前八个月宣布继任者,在美联储历史上实属罕见。
传统上,新主席提名时间虽无硬性规定,但通常更接近任期结束。
其次,绕过现任主席、国会两党协商等流程,直接由竞选团队物色人选,本身便是对程序惯例的破坏。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择人标准——特朗普昔日任命鲍威尔后便因加息而反目,如今明确要求候选人“顺从”其意志,这意味着“专业能力”让位于“政治忠诚度”,美联储主席职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忠诚度测试”。
当货币权力沦为选举工具,历史教训如影随形。
1990年代初,总统曾试图施压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降息以助选,格林斯潘坚守独立性拒绝干预。
最终,老布什败选,却留下“我若再任命一个艾伦·格林斯潘,那定是发疯”的无奈。
然而,老布什至少遵守程序与时间上的基本尊重,未公然挑战制度,特朗普的举动则危险得多。
2018年,特朗普公开抱怨加息,甚至讨论解雇鲍威尔的可能性,引发市场剧烈波动。
研究显示,特朗普对美联储的批评言论显著加剧市场波动性,标普500指数在其负面言论后平均下跌幅度明显扩大。
当前,美国通胀虽有所回落但仍高于目标值,市场对降息时点与幅度的预期本就敏感且分歧严重。
此时,若仓促撤换主席,市场对美联储政策连贯性的信心将遭受重创,金融市场稳定岌岌可危。
然而,更深层危机在于对制度的腐蚀。
众所周知,央行独立性被视为现代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核心原则之一。
德国央行二战后成功抑制通胀,其独立性被视为“经济奇迹”的重要支撑。
特朗普此举若成惯例,将开创危险先例——货币政策沦为党派斗争与选举工具,专业判断屈从于政治指令。
美联储一旦失去市场信任,其政策效力将大打折扣,最终损害的是美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
历史曾见证格林斯潘等人在政治压力下艰难守护央行独立性的尊严;如今鲍威尔及美联储同仁,正身处一场更为严峻的制度保卫战。
美联储主席的职位,本应是经济巨轮上的压舱石,而非政治棋盘上的随意挪动的棋子。
当“忠诚度测试”取代专业能力成为首要考量,当货币政策的航向被选举周期粗暴挟持,经济稳定之锚便陷入流沙。
央行独立性不是抽象教条,它如同精密机器的抗干扰层——一旦剥落,再强大的引擎也将在政治杂音中震颤失衡。
当下撬动美联储铁笼的每一次尝试,都在预支明日市场动荡与社会代价。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